2018年3月,美国政府依据《1974年贸易法》“301条款”宣布采取对华制裁措施后,中美相互加征关税,两国经贸摩擦升级至“贸易战”。一直以来,中美之间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摩擦都停留在特定领域,从未发展到类似这次规模的贸易战。贸易战,是一把双刃剑,不仅会给对方造成巨大打击,本国也会因此遭受损失。那么,美国为何明知会付出惨痛代价,还是要一意孤行呢?针对这个提问,虽然强调“中国特殊论”的美方与批评美国“中国威胁论”的中方各持己见,但其实都揭示了不同的真实侧面。
随着中国坚持采取与欧美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(即“中国模式”)崛起成为经济大国,美国的对华政策由“接触”变为“规锁”。为维护自身的对华优越性,美国进一步施加压力,要求中国开放市场,加大对华技术转移的限制,并提出重新构建世界贸易组织(WTO)等国际贸易体制。
对于如何应对美国挑起的这场贸易战,中国国内出现了主张坚决对抗的“主战派”和主张尽可能接受美国要求、早日解决问题的“主和派”。前者对中国的实力(尤其是经济实力)充满信心,坚信定能打赢这场贸易战。后者则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还相差甚远,应该接受美国要求,顺势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。
在中美贸易战升温,两国相持不下的情况下,中国政府在9月24日就解决这一问题发表了涵盖加强保护知识产权、保护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合法权益、深化改革开放等美方多项要求的方针。这些方针如能得以贯彻,会给“中国特殊论”带来一定的减压作用。但由于无法消除“中国威胁论”,中美摩擦不会停留在贸易领域,而会扩大至技术领域,并有可能长期化。